起始:
结束:
登录|注销
当前用户:null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10.31

  【专家视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显示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正加速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通过教育赋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积厚成势、行稳致远。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根本使命在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兴国”再到“教育强国”,中华民...


  【专家视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显示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正加速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通过教育赋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积厚成势、行稳致远。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根本使命在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兴国”再到“教育强国”,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镌刻着教育奋进的足迹。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正在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超大规模的“人才红利”与全产业链的人才配套体系是我国一大特色和优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贡献导向,加快推动我国人口从规模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跨越与转变,全面支撑现代化建设。
  教育只有扎根大地,才能更好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就是要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应遵循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历史证明,我国高等教育只有立足本国实际,借鉴而不盲从,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需要的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需要把高校人才链、创新链嵌入地方产业链,构建“大学—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要坚守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契合的办学理念,强化“服务本土”意识。重点发展与区域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文化特征相关联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特色学科+在地产业”,让“小学科”成为“大支点”。
  教育与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倍增效应。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体现了党中央的系统性布局和战略性思考。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科技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强化战略协同,相关部门要协同发力,打破部门壁垒,实行“战略规划一张图、重大项目一条链、资源配置一盘棋”。要畅通要素循环,打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一体格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紧密对接产业发展、科技攻关和社会需求,实现“真题真做”“真需真研”,让毕业与就业紧跟产业需求,让论文与专利为社会服务。要勇于突破机制,高校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形成“企业出题、共同答题、市场阅卷”的长效机制。
  展望“十五五”,高等教育需以扎根祖国大地的坚定姿态,坚守教育初心,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守正创新,加大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让教育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加速我国人才优势从“规模红利”向“质量红利”和“结构红利”演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张立驰,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