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进出口双增彰显全球竞争力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10.31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2025年9月,中国外贸交出远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出口同比增长8.3%,进口同比增长7.4%。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背景下,这组数据不仅是中国经济韧性的直接体现,更折射出中国外贸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 韧性凸显与结构升级的中国外贸现实图景。中国外贸在复杂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2025年9月,中国外贸交出远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出口同比增长8.3%,进口同比增长7.4%。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背景下,这组数据不仅是中国经济韧性的直接体现,更折射出中国外贸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 韧性凸显与结构升级的中国外贸现实图景。中国外贸在复杂环境中锚定多元市场,抗风险能力随战略落地持续增强。长期以来的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凸显,外贸增长不再依赖单一市场。对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分别达10.5%和9.2%,东盟连续5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对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稳中有升,增速分别为6.1%和5.3%,形成“新兴市场挑大梁、传统市场稳根基”的格局,有效对冲了部分地区需求波动风险。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价值链稳步攀升。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59.4%,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28.7%,成为拉动出口的核心动力;进口方面,大宗商品进口量稳价优,同时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12.3%,既保障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支撑。 随着内外循环联动效应逐步深化,国内产业升级与外需结构优化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出口结构向“新”向“优”转型。9月份,高技术含量商品成为出口主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1.5%;机电产品中,通用机械设备出口同比增长24.8%,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32.7%,船舶出口同比增长42.7%。出口增长还带动了原材料、中间品进口上升。“金九银十”消费旺季推动内外部需求回暖,9月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旺季需求拉动生产热度提升,从而也带动进口复苏,进口增速为自2024年4月以来月度最快。 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我国工业体系完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产业集群发展成熟,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产业链的“系统性”以及“可靠性”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稳定器,成为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全链条。当前,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完备的数字生态,为产业链构筑了以“智能”和“联通”为核心的新型韧性。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介网络、拥有成熟的智慧物流与移动支付体系;“人工智能+”助力制造业产业链条智能化、形成新兴产业,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区域经济一体化释放结构性红利。“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对非洲国家单边开放等推动中国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体系,中国逐步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区域产业链核心”转变。 面对全球需求结构深度调整,中国主动抓住发展新机遇。一方面,以创新应对外部需求趋势性变化。受到国际产业转移叠加大国博弈影响,部分经济体将外部需求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竞争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和前瞻布局的动力:企业在关键处落子,通过新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塑造等提升竞争力;国家在全局上谋划,抓住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绿色发展的机遇,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以市场多元化拓展外部需求。中国与东盟连续多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断深化、升级,产业规划沟通、产业政策协调、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巩固了双方产业链并增强其韧性。各地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将RCEP实施工作落到实处。“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共赢带来的需求增长。国际产能合作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市场,沿线参与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持续稳定增长。重视对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培育。从长期看,优惠的贸易安排会与技术援助等产生协同效应,中国与非洲将会形成优惠准入、能力建设和需求生成的良性内外部经济循环。 从自身发展实践出发,中国积极为全球贸易治理贡献智慧。其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合作共赢的新方案。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极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引领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长期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其二,自贸区建设为推进自由贸易提供新经验。多年来,中国坚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截至2025年6月,已与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从1.0升级到3.0,RCEP签署生效,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自贸区建设走深走实。其三,单边开放为落后国家发展提供新活力。从2024年9月中方宣布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到今年6月宣布将零关税扩围至53个非洲建交国,中国大市场成为非洲大机遇,中国单边开放成为推动非洲等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四,数字治理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新动力。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数字贸易通过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成为中国外贸增长新的动力源,促进了中国经济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在世贸组织电子商务谈判中提出建立更加包容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等建设性主张,在多个双边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中推动数字贸易规则建设。通过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等系统性的制度创新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应对挑战与前瞻布局。尽管取得诸多成效,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须警惕。第一,推动产品在发达市场由成本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型。构建以技术创新、标准引领、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为核心的完整转型路径。巩固传统贸易渠道,发挥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作用,形成“投资带动贸易、贸易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第二,进一步释放新兴市场潜力。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载体,通过贸易、投资、基建联动构建本土化供应链,建设完整产业生态,依托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建立覆盖多层级市场的分销体系,推动简单贸易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第三,长期培育潜在市场。构建“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跟进”的协同发展模式,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或签署协议,龙头企业打造样板、标杆工程,中小企业以配套供应商、服务商等角色进入。第四,建立政企联动、多主体协作的风险防控机制。在政府层面,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评估模型,对重点国别、行业、企业的贸易动态实时监测预警。在行业协会层面,建设行业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编制重点市场合规经营指南,组织企业开展贸易摩擦模拟与应对演练。在企业层面,建立健全覆盖全业务流程的合规管理制度,建立供应商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提升市场多元化布局和供应链备份能力。 构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市场导向为牵引、制度环境为支撑的创新生态。技术创新方面,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长期聚焦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新材料等“卡脖子”技术领域,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方面,依托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通过应用场景创新带动技术迭代升级,推动从单纯的产品提供向“产品+服务”转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制度环境方面,打造激励创新的生态系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快速维权和跨境保护机制。实行“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激励机制。发展多元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和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推进开放型经济领域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熟。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衔接配套的涉外法律规范体系,完善反制裁、反制“长臂管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充实应对风险的法律“工具箱”,积极参与、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通过国际青年中国行、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等活动,促进教育文化科技的国际交流。通过国际产业合作对话机制、跨国高管圆桌会议等形式,增进企业与政府的交流与互信。提升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矩阵,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创新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叙事方式。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