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10.31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10个字看似平易、实则千钧,既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既是对改革开放40余年民生实践的高度浓缩,更是面向“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针,为新征程上推动民生福祉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根本遵循。 尽力而为,体现的是初心与担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打赢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10个字看似平易、实则千钧,既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既是对改革开放40余年民生实践的高度浓缩,更是面向“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针,为新征程上推动民生福祉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根本遵循。 尽力而为,体现的是初心与担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等。一系列扎实成就,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望“十五五”时期,面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与新关切,唯有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在现代化建设中持续回应民生诉求,才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量力而行,彰显的是理性与务实。民生改善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谋划一切民生工作的根本依据。“十五五”时期,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推进民生事业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保持历史耐心,既要着眼长远发展目标,又要立足当前实际条件;既要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又要避免作出超越发展阶段的承诺,做到科学规划、循序渐进,避免陷入一些国家曾出现的“资本至上”或脱离实际的“过度福利化”困境,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尽力而为而不盲目冒进,量力而行而不消极保守,二者相辅相成,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把握节奏感。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人口结构变化、区域发展差异、财政收支压力等现实挑战交织叠加,决定了民生政策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一哄而上”。在“十五五”规划这张蓝图上,无论是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是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都需要在设定目标时科学务实,在投入保障上尽力倾斜,在推进过程中稳扎稳打,确保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在“尽力”与“量力”之间找到最优解,既要防止“无所作为”的消极心态,又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既要保持改善民生的战略定力,又要把握民生建设的节奏力度,才能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把发展成果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 “国之兴衰,系于民生。”让我们继续以“尽力而为”的主动担当、“量力而行”的务实清醒、“久久为功”的战略韧劲,在“十五五”规划指引下,于政策制定中体现人民至上,在资源分配中注重公平效率,在改革推进中兼顾当前长远,以系统思维推动民生建设行稳致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奋进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