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整治服务业“破坏式内卷”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09.17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从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7月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都释放出规范过度竞争的明确信号。但是一些行业和领域“内卷”之风却并未停止,并且正在从制造行业向餐饮等生活服务业领域蔓延。特别是近期以来,一些餐饮外卖平台为了获得更多商业利益,通过补贴的方式推出大量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超低价商品。看似是平台出钱让部分消费者得到实惠,但实际上商户被迫...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从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7月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都释放出规范过度竞争的明确信号。但是一些行业和领域“内卷”之风却并未停止,并且正在从制造行业向餐饮等生活服务业领域蔓延。特别是近期以来,一些餐饮外卖平台为了获得更多商业利益,通过补贴的方式推出大量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超低价商品。看似是平台出钱让部分消费者得到实惠,但实际上商户被迫承担了大量隐性成本,持续的高额补贴已经对行业经营者带来严重冲击,对行业秩序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服务业主体在“内卷”中的负担更重。与制造业相比,餐饮行业的商户在面对“内卷式”竞争时更加乏力和被动。相较于集中度较高的制造业,餐饮市场的结构更加分散,少数商户的价格行为很难影响整个行业,但平台拥有更强的影响力,导致在平台发起的大额补贴活动中,商户难免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如一些外卖平台早期自行出资给消费者补贴,在形成一定影响后则开始减少平台补贴,要求商家提高补贴出资,强制商家降价或变相强制商家参加活动,餐饮商户的补贴分摊成本一路上升,平台以“给消费者让利”为名义,实际上进一步加重了商户负担,导致商户经营成本不断上涨。而其他没有参与价格补贴合作的商户受此价格冲击,会产生普遍的销量下滑。为了维持经营,商户也会不得已进行降价,从而使整个行业进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引发服务业供给质量下降,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服务业“内卷”难以创造市场增量。在个别领域如制造业,本身存在着从价格到技术、从国内到海外的传导路径,大幅提升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从技术到就业再到消费的普遍增量。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4月,我国新能源车(含纯电动、插电混动等)占全球市场份额达68%,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但餐饮等服务业则不同,服务业具有典型的技术进步缓慢、国际贸易困难等特征,大量中小主体的参与导致餐饮业供给本已相对过剩,加之我国外卖的渗透率也处于全球前列,在平台短期补贴的刺激下,尽管会涌入一批新用户,但大多数是冲着超低价商品而来的“羊毛党”,在供需两端都很难形成行业增量。许多商户反映,尽管低价带动订单量有所增长,但是整体利润率下滑也非常明显。此外,服务业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行业,即使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的资金,也难以迅速提升产能和技术能力,因此在餐饮业发动剧烈的价格战,不仅难以实现创新,还会造成市场的进一步动荡。 服务业“内卷”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广泛。在一些领域如制造业,依靠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成为头部企业。但在餐饮行业中,商户的短期订单增长依赖的是平台补贴活动形成的流量,很难真正实现利润的提升。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属于民生领域,行业“内卷”不仅会影响行业主体的发展,还会对更广泛的社会参与者形成负面影响。如长期低价在消费端可能形成食品浪费,已经有许多人通过“薅羊毛”的方式购买了大量餐品,最终吃不了只能倒掉。在供给端,持续的低价会导致餐饮企业成本收益严重不匹配,部分商家可能在后厨环境和食材品质上以次充好,极大增加食品安全风险,最终买单的还是广大消费者。在就业端,餐饮从业者普遍都是小本经营,抗风险能力弱,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将加剧经营难度,从而导致随后的破产和失业等问题。 构筑竞争红线,通过良性竞争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餐饮等基础服务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故应高度重视服务业“破坏式内卷”竞争对行业造成的负向影响。服务业竞争是有必要的,但应当具有良性和建设性,如果在健康的竞争过程中产生了成本下降、效率提升的效应,从而可以给消费者更优惠的价格,这是应受到鼓励和支持的。反对“内卷式”竞争,并非反对竞争本身,而是反对那种以短期大额补贴强行扭曲市场价格,以牺牲长远利益、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破坏式内卷”。 对此,监管层面应建立长效防范机制,进一步细化相关法规中关于掠夺性定价的条款,特别是针对通过长期、大规模低于成本价销售以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设定更清晰的判定标准与监管红线,强化平台规则的公平公正性、高效性和透明性,有效平衡市场各方的利益诉求,完善平台商家的申诉机制,推动平台服务理念从“价格导向消费”转向“质量价值消费”,推动各利益相关主体积极构建包容创新、互利共赢的数字生态。此外,应引导相关企业树立反“内卷”的科学理念,发挥超大平台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引导效应,引导行业真正依靠“内功”竞争,通过提升品质、塑造品牌、优化服务和改进效率等竞争策略,实现行业实力整体提升。各行业主体应该积极提升海外竞争力,将国内的技术优势和经营优势转化为海外市场份额,积极实现新市场的拓展,而非对国内存量市场的无限争夺。 (作者系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