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
结束:
登录|注销
当前用户:null

完善产业链政策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07.04

  【学思践悟】   当代国际竞争格局已突破经济总量单一维度的传统比拼,逐步演变为创新链主导权与产业链控制力的多维博弈。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一国经济跃升的核心枢纽,更是大国博弈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抓手。产业链政策的系统重构与精准施策,恰为这一宏观进程提供了底层支撑和制度保障。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一战略部署深...

  【学思践悟】
  当代国际竞争格局已突破经济总量单一维度的传统比拼,逐步演变为创新链主导权与产业链控制力的多维博弈。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一国经济跃升的核心枢纽,更是大国博弈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抓手。产业链政策的系统重构与精准施策,恰为这一宏观进程提供了底层支撑和制度保障。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一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经济范式转型的深层逻辑。从理论层面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本质上是技术革命、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的协同融合,既要遵循产业升级的内在演进规律,也要强化产业政策的方向性引导。在实践层面,持续推进产业链政策创新,已成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与制度保障。
  一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基于产业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也在实践基础上凝练出了具有理论高度的现代化产业发展范式。
  完整性体现的是我国产业链具有自身协调运转、协同升级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横向方面,能够针对产业链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系统性提升,比如大力推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的自主研发;在纵向方面,能够将现有优势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比如高铁装备出口不仅出售整车,还配套有全生命周期服务。
  先进性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意味着不仅要在技术前沿领域不断实现突破,更要构建起技术更新的长效机制。这既包括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摆脱“低端锁定”状态,实现价值链的向上跃升,也包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抢占以量子计算、生物制造为代表的未来发展制高点。这种“旧”的突破与“新”的布局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展现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瞻性。
  安全性表明我国的产业链安全需要有更加主动、更有韧性的整体保障。过去我们讲供应链安全,通常关注的是能不能稳定供货,新时代的产业链安全则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注重形成“产业—科技—安全”一体化的联动机制。这一安全体系并非单纯强调防风险,更强调以“先进”和“完整”为前提条件,形成复杂产业链体系的战略把握能力,在开放中提升自我抵御冲击的能力。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以产业链为载体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首要任务。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本,不仅是抵御风险的主阵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依托,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保障。只有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才能够畅通国内大循环,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当前,面对全球产业深度重构的新态势,我国产业结构中仍存在链条不全、技术短板明显等瓶颈,制约着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应从全局视角出发,以产业链为牵引,系统推进“补链、强链、延链、育链”工程,增强产业体系的韧性和竞争力。这些措施不仅契合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需求,更是对“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贯彻。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动力。新兴产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从人工智能大模型百舸争流,到人形机器人加速走向应用,一大批现象级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为我国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新动能不断蓄力写下了生动注脚。当前,以产业链为牵引,系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在成为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路径。
  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形成协同开放的产业链体系。当前,我国积极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在重点新兴战略产业领域组建跨学科、跨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强化技术协同与资源集聚。同时,在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推进“沿链布局、跨域融合”,打造高效联动、开放协同的全球创新网络。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为构建韧性更强、效率更高、竞争力更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国积极探索系统、精准、高效的产业链政策,逐步形成多维完善的政策体系,展现出鲜明的系统治理特征。
  强化政策协同,推动政府与市场高效联动。数智经济时代,产业链政策已不仅是单一维度的调节工具,更成为引导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生态的战略手段。比如,政府通过出台差异化、精准化的扶持政策,激发了中小企业和新兴业态的创新活力,夯实了产业链基础,进一步健全了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法治保障体系,有效防止在特定领域形成垄断与无序扩张。
  突出安全导向,增强产业链韧性和自主能力。在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的当下,产业链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效率优先的政策逻辑正在向安全发展并重转变。特别是面对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构建技术替代、战略储备、国际合作等多元联动的安全防线,不断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自主性。这种安全导向的制度安排,体现了我国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加强战略主动的治理智慧。
  推动“点—线—面”协同治理,构建系统化政策支撑。在当今产业链高度复杂的背景下,仅依赖局部政策发力难以实现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化,必须推动“点—线—面”协同联动,构建系统化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方面,整合信息平台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推动政策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实现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治理升级。另一方面,以“政府统筹+市场联动”为导向,聚焦关键环节精准施策,优化产业链政策协同效率,提升政策效能。
  (作者:李玉银、唐小飞,分别系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