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
结束:
登录|注销
当前用户:null

扎根人民,创作更多文艺精品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05.19

  【专家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生产是创造性劳动,其核心在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提高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不断推进文艺创作走进个体的人、走进人的心理、走进人的生活需要,形成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的良好生态...

  【专家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生产是创造性劳动,其核心在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提高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不断推进文艺创作走进个体的人、走进人的心理、走进人的生活需要,形成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的良好生态,进一步激发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动能。
  以个体发展为基,激活文艺创作的价值动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艺创作的价值原点。人不是一个抽象符号,而是一个个“现实的人”或“现实的人的集合”。这就意味着,文艺创作要站稳人民立场,首先必须走进个体的人,着力推动“做人的工作”与文艺精品创作深度贯通。一方面,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特点,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群众的情感诉求,体察群众的观念变化,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为人的思想解惑、精神解忧、文化解渴、心理解压,促进个体多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文艺创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导向,用独到的思想启迪和润物无声的艺术魅力,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文艺塑造人格、净化心灵、引领风尚的载体作用,创作出更多以人民为主角的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奉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以情感共鸣为魂,涵养文艺创作的精神生态。情感共鸣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内核,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的重要桥梁。新时代文艺创作需善于洞察不同时代主题中人的差异与多样,准确把握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不同受众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多角度引发情感共振,以文艺的力量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应注重在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达中寻找创作平衡点。一方面,关注时代主题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关注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文艺成果价值实现。通过真实、立体、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推出反映人的心理的文学、戏剧、影视等文艺精品,展现社会百态、民生热点,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为涵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生态注入持久动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以生活本真为源,筑牢需求导向的创作根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导向,以人的生活需要为基点来考量文艺创作的主题主线,聚焦人民群众喜怒哀乐,关注人民群众命运变迁,不断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这就要求,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要聚焦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以艺术的形式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电视剧《山海情》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高度的艺术真实还原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彰显了人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计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无不体现着创作者对人民生活本真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民精神需求的精准把握。正是这种扎根人民的创作本心,使其不仅成为一部文艺精品,更成为一部记录时代、鼓舞人心的精神史诗。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离开人民,文艺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文艺创作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本真为创作之源,真正筑牢文艺创作的需求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范映渊,系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