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04.01


【学思践悟】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良好生态对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乡村生态振兴回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
【学思践悟】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良好生态对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乡村生态振兴回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质增效。 良好生态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命题,良好生态不仅是破解传统发展模式引发的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生态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保障。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将生态保护系统性嵌入乡村振兴的全周期,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超越,在实践中表现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演进。良好生态不仅通过空间重构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生态承载力,更通过价值传导机制重塑乡村治理逻辑,形成涵盖生态安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系统性支撑,不断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根基。 生态资源转化是驱动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与制度创新的协同赋能,生态资源转化能够有效破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冲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动态平衡中实现辩证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核心禀赋与战略性资产,通过生态资源转化机制可以有效激发乡村经济潜能。依托生态产业化路径,以乡村的生态优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更好地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兴旺的深层协同。 以乡村生态振兴回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从“温饱需求”转向“美好生活需要”,即人民对高质量农产品与生态福祉的更高期待同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为生态资源转化效率低、保护与发展动态失衡、治理模式粗放化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乡村生态振兴是破解农业农村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面对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新要求,应以系统思维统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回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实践。乡村生态振兴的本质在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就需要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嵌入乡村发展全链条,构建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文明的生态乡村。 以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转型是破解传统农业资源消耗高、生态效率低等瓶颈的关键措施,能够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模式转型,实现乡村经济与乡村生态的双重效益提升。 以制度创新构建生态治理现代化长效机制。破解生态治理主体参与不足、生态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难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激发企业、村民等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的动态平衡与协同互促。 系统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提质增效 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产业链重构、治理机制革新与文化价值内化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科技创新驱动、数字治理赋能、文化认同筑基三位一体的系统推进路径,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与产业升级、治理优化、文化繁荣的深层协同和有机统一,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为核心,培育乡村生态振兴的持续动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绿色科技创新驱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化、集约化转型。依托物联网、低空遥感等智慧农业技术与微生物修复、废弃物资源化等绿色技术,构建“生产—加工—消费”全链条低碳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生态+农文旅”模式发展绿色产业集群、低碳农业产业链,引导更多资本投向光伏、生物质能等绿色基建,不断打造绿色产业集群与生态经济示范区。 以数字治理机制革新为支撑,筑牢乡村生态振兴的制度保障。构建“多元共治+数字治理+法治保障”的现代化乡村生态治理框架。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为基础,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治理体系。深化生态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数字治理协同平台赋能精准化监管与市场化激励,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建立跨区域横向补偿机制。健全生态法治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法规体系,明确生态保护权责边界,构建污染溯源与生态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动态监测网络,强化生态治理制度刚性约束。 厚植乡村生态振兴的文化土壤。应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文明的乡村生态文化,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华玉武 张鹏,分别系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