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
结束:
登录|注销
当前用户:null

青春华章丨切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10.16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高校应通过整合资源、协同联动,积极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新格局。实践证明,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性,既要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将实践育人的目标、选题、过程、成果和考核评价统筹兼顾、融会贯通成一个有机整体,也要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切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实践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思政引领力”概念,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首要特质,彰显了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和关键作用,为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奋斗方向。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结合时代热点和各门课程主题主线及内容,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立场、讲方向,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衡量实践育人实效性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因此,教师在确定实践活动主题时,应当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时政新闻,聚焦社会热点,强化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主题确定后,学生自由组成实践团队,自行协商、自拟选题,教师负责对选题进行把关指导。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强,探索劲头足,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所学专业以及未来职业进行选题。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避免内容上的同质化;另一方面,通过赋予学生自主权和选择权,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求知、自主探索的动力,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地、落实。当然,在选题时,教师也要做好引导,避免教学的泛化。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理支撑的实践课,又是实践滋养的理论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场景式和体验式教学,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课堂,用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所学,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学真知、明真理、辨是非的效果,增强实践育人理论说服力;及时捕捉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理念、涵养道德观念,提升实践育人情感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发挥实践育人行动引导力。随着系统化、协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各地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实践方式多样,通过参观调研、访谈、问卷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走向社会,多渠道、多途径增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并及时记录下来,在不断地学思践悟中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实践教学成果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升华,帮助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强化情感体验、提升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获得感。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支持出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为此,我们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行”中思、“践”中悟,并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成果可以是文字报告,也可以根据专业特长和个人兴趣爱好采用图片、视频、情景剧、辩论、朗诵和演讲等多种形式呈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实现由“知道”到“做到”的转化。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活力和创造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就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制订实践育人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切实增强实践育人效果”。学生既是实践育人的对象,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考核方式上,坚持结果与过程统一、定性和定量结合,高校和地方协同、自评和他评互补,突出对学生思想变化 、实际表现、成长收获的考评,将结果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当代大学生喜欢朋辈分享和才干展示,支持和引导他们通过现场展示、网络宣传和巡回宣讲等形式,围绕“青春告白祖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主题进行展示,扩大教育示范效应,实现实践育人常态化和长效化。在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中,引领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精神融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编号:SZ21005)研究成果,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民族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研究及案例整理”(21SZK10656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