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吃喝背后反映的问题及其治理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09.19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狠刹违规吃喝歪风,经过多年来持续深入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清醒看到,“四风”问题顽固复杂,仍有少数党员干部背离党性原则、漠视纪律规矩,在高压态势下依然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其中,违规吃喝问题作为“四风”顽疾,仍禁而未绝,甚至花样翻新,由风及腐、风腐一体现象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违规吃喝的背后是侥幸心理的体现 从微观个体层面来看,党员干部违规吃喝,是侥幸心理...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狠刹违规吃喝歪风,经过多年来持续深入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清醒看到,“四风”问题顽固复杂,仍有少数党员干部背离党性原则、漠视纪律规矩,在高压态势下依然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其中,违规吃喝问题作为“四风”顽疾,仍禁而未绝,甚至花样翻新,由风及腐、风腐一体现象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违规吃喝的背后是侥幸心理的体现 从微观个体层面来看,党员干部违规吃喝,是侥幸心理的表现。侥幸心理,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潜在风险或不确定性时,倾向于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某种方式避开不利后果的心理状态。侥幸心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路径依赖心理,即个体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错误地认为同样的方法在未来仍然有效。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违规吃喝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有些干部违规吃喝并非偶尔为之,而是多次违规。这种多次反复违规的现象表明,如果在早期违规吃喝问题上没有被发现,就很可能形成一种错误的路径依赖心理,认为不会被发现。这是侥幸心理存在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也是违规吃喝问题具有顽固性和长期性的原因所在。 其次,自负心理会加剧侥幸心理。对于心存侥幸心理的个体而言,自负心理很容易陷入“自以为得计”的误区,尤其是那些拥有较大权力和自由裁量权的领导者。从近年来通报的违规吃喝案例中可以发现,违规吃喝的党员干部中不乏高层级领导干部。比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严肃查处并公开通报了某省6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参加该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期间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这背后反映的正是领导干部的自负心理,进一步加剧了侥幸心理。 最后,逃避惩罚心理是侥幸心理的直接推动因素。心存侥幸心理的个体,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在主观上对这种结果持否定态度,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偶然地不会发生,因此往往试图通过对抗审查或隐瞒真相等方式来逃避违规违法责任。例如,2025年4月5日发生在某省有关党员干部违规聚餐饮酒案例中,不仅隐瞒多名党员干部违规吃喝等信息,而且也隐瞒聚餐人员数量等信息,对由谁付款模糊化处理。这些隐瞒、修改、模糊化处理等做法都是逃避惩罚心理的反映,这无疑也加剧了侥幸心理。 违规吃喝的背后是制度执行的偏差 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会环境和制度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人从事违规行为。从制度层面来看,正式制度是指人们自觉发现并加以规范化和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这种强制性的有效发挥才能保证规则被遵从。一旦违规行为发生,那么就表明制度的清晰度、协调统一性、奖惩机制等制度条件都存在执行偏差。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违规吃喝案件主要有四类:一是接受、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二是违规出入私人会所吃喝;三是违规组织、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四是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这四类内容明确了违规吃喝的目的、场所、支付形式以及标准等,虽然在内容上较为清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人总想钻空子。例如,一些人“吃心不改”,吃喝手段翻新升级,“吃公函”“吃食堂”“吃老板”“吃下级”,千方百计规避监督。这些就表明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在执行过程中这种强制性的保障还需要对制度有清晰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执行规则的统一协调等。 从非正式制度层面来看,规则遵从行为还会受到非正式制度的软约束。相比正式制度的强制性特征,各种地方风俗、文化、习惯等非正式制度也会影响到个体对规范的认知和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经过十余年的践行,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然而,基于熟人社会的人情规则予以维系,很容易冲击和弱化正式制度规则的强制约束性。这也使得很多违规吃喝会披上人情往来的外衣,企图遮蔽和掩盖其违规行为。 有效整治违规吃喝现象 上述分析表明,违规吃喝的背后一方面是个体微观层面的侥幸心理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宏观制度层面制度规则的有效执行及非正式制度的完善与配套。因此对于违规吃喝,可以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对于侥幸心理的惩治,首要任务是提高违规行为的实际成本。已有对规制遵从行为的研究表明,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取决于被发现的概率及惩罚的严厉程度。如果现有惩罚机制未能充分体现违规行为的成本和风险,这就容易削弱人们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增加侥幸心理的发生。因此,对违规吃喝,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目前公布的各地违规吃喝案例中,惩罚力度已经不断加大。例如,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处理,以党纪政务处分为主。在实践中,对违规吃喝的惩处也不只局限于党纪处分,还有政务处分等。其中受到惩处最多的是党纪处分,例如党内警告、党内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这些都在提高违规吃喝的成本,加大惩治力度。对于违规吃喝行为,不仅需要执纪监督部门善于发现问题线索,还需要依靠社会监督力量,发挥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完善监督与预警系统。从制度执行层面来看,有效的制度执行依赖于权力运行的科学监督与风险预警。对于违规吃喝问题,党内法规条例等都已逐步完善和健全。在具体执行这些制度规范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执行偏差,具体表现为防止出现“一刀切”。目前,各地加大了查处违规吃喝的力度,但也要防止将禁止违规吃喝执行为禁止吃喝。“一刀切”的做法是对政策执行的错误理解,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起到有效的惩治效果,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权力运行与社会生活。对于违规吃喝的有效解决思路还应将关口前移,完善监督与预警系统。例如通过大数据监督手段,对违规公务接待、公款吃喝、购买高档烟酒等事项收集问题线索,精确分析、精细研判,构建数据共享、信息比对协调沟通机制,发现问题线索,提前预警与防范。 倡导正确价值观,培育崇尚廉洁的社会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党员干部,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党员干部不舒服、不自在实际就是要求能够秉持自我革命精神,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从工作的点滴入手,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从而不断提升和优化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因此,从作风建设抓起,防止违规吃喝问题的发生,亦需要倡导清正为民的廉洁价值观,培育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通过文化浸润,使党员干部将遵从规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