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博会彰显中国推动全球化的自信与自觉
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07.18


习近平主席指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巩固和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是各方的利益所系和迫切期盼”。近年来,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动荡使产业链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脱钩断链”等行径让全球产业链趋向在岸化、近岸化、友岸化,世界经济面临碎片化风险。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巩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符合各方利益。链博会的持续举办,正是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历史...
习近平主席指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巩固和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是各方的利益所系和迫切期盼”。近年来,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动荡使产业链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脱钩断链”等行径让全球产业链趋向在岸化、近岸化、友岸化,世界经济面临碎片化风险。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巩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符合各方利益。链博会的持续举办,正是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历史潮流、回应各方期盼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了中国推动全球化的坚定自信与主动自觉。 (一) 中国作为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蕴含着无可比拟的发展势能。14亿多人口构成的庞大消费群体中,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成为消费升级的核心动力。他们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释放,推动消费结构向多元化、高端化快速迈进。超1.8亿户经营主体在市场中活力迸发,涵盖各行各业,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供给体系。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为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容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潜力和优势的大市场。同时,中国在多个领域稳居全球首位。作为第一制造业大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作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与世界各国保持着紧密的经贸联系;作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强大的经济韧性和发展底气。此外,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共同构筑起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坚实根基,充分彰显了大国应有的深厚底蕴。 中国是联合国标准下工业体系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约30%,连续15年稳居第一制造业大国,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电子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中高端产业在全球分工中地位加速提升。中国正在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在“制造大国”的坚实基础上成长为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将不断为各国企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拓展增量市场。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占据30%以上。到2035年,中国要将现在的4亿中产变成8亿,再次创造人类高质量发展的奇迹。中国正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创造全球产业巨大增长机遇。 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可靠、积极的力量,其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优势显著。一方面,从供给端看,产业体系完备且科技创新持续突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第11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居世界首位,实现了从“世界工厂”供应全球到“创新实验室”赋能全球的转变,成为全球分工体系中坚实可靠的一环,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从需求端看,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且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也让补链、扩链、强链及构建与产业链契合的创新链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尽管美西方国家宣扬“去风险”、搞脱钩断供,却遭到本国企业和世界市场反对。跨国公司用实际行动表明“下一个中国仍是中国”,从“In China for China”转向“In China fortheworld”,只因中国市场不可替代,能助其维护全球供应链地位。国际贸易本就源于各国优势互补,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布局,将优质成果带向世界,与各国企业互利共赢,充分彰显中国韧性自信对全球发展的锚定作用。 (二) 全球化制度层面遭遇挫折,但是功能性的全球化正在勃兴,全球区域化、本土化,数字和绿色全球化蔚然成风,新的全球化生态正在形成。全球化不是逆转了而是转型了。链博会推动功能性全球化时代到来。“展链条、展生态、展场景”成为链博会的重要特色。中国不仅是最大而且是最有活力的市场,从应用场景到消费市场,从生产市场到创新市场,展示了数字和绿色转型的新场景。中国全球化的自觉,就是以主办链博会为标志,推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韧性、安全。面对当前全球产业链的不确定因素,中外企业对第三届链博会展现出参与热情,就是因为中国是对冲逆全球化的中流砥柱。跨国企业积极投资中国,参与链博会,实际上就是在对冲母国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风险,拥抱中国推动的全球化转型。中国举办链博会,是顺应中国企业、跨国企业的内在需求,链接世界、链通世界,推动全球供应链产量稳定的同时,还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特色转型。中国举办链博会,就是为了顺应时代呼唤,创造一个促进各方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国际化平台。 世界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推动各类生产要素便捷循环、有效配置。中国是全球互联互通的关键驱动力量,近年来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着力加强与共建国家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加强发展战略规划、管理规则标准等对接协同,建成中欧班列、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有效降低跨境商品运输和交易成本,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全球供应链参与程度每提高1%,将使全球人均收入水平提高1%以上。经过前两届的精心培育,链博会已经成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也是促进各方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国际化平台。作为中外工商界合作共赢的大舞台,链博会不是重点促进商品的展销,而是重点促进产业的合作;链博会也不追求短期的现场交易成交额,更注重推动长期互利合作的“链接度”。第三届链博会在先进制造链展区首次设置创新链专区,有14家机构和企业参展。创新链专区设立了制度保障、载体支撑、服务协同三大板块,展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再到市场反馈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全链条过程。作为展示的深化,专区还将围绕“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举办主题活动,讨论科技创新成果如何“从知识到技术”“从产品到市场”实现价值跃迁,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创新“链”的不断延伸。这充分彰显了链博会在以自身开放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中,通过促进产业深度合作与创新链条延伸,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和协同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链博会以“链”为媒,联接全球企业、产品和服务,构筑起中外产业互融、创新互促、市场互通的桥梁,自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链博会聚焦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对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部分国家参展商提供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同球共济”精神和普惠包容理念。第三届链博会特别支持卢旺达、莫桑比克等最不发达国家的机构和企业参展,助力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彰显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描绘了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催生的思维理念。数字经济所推动的产业体系远远超过传统实体经济的产业体系,其中最大的差别是产业链的不可分割性和高度依存性。以芯片为例,芯片所涉及的产业分为几十个大类、上千个小类、五十多个学科、上千个工序。所有产业链都是超长产业链,无法切割,和我们理解的传统实体经济是不同的。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按照行业门类来组织创新过程,人为设置理、工、农、医等学科专业,区分一、二、三等产业类型,行业边界清晰,“井水不犯河水”。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乃至“人工智能(AI)+”的大行其道,如同架起了一座可以畅通于任何行业的桥梁,组织边界、地域边界、技术边界、行业边界日益模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界融合共同体。科学实验表明,在连续和重复博弈中,胜算最大的要素是善良和宽容。链博会正是以善良和宽容为底色,在跨界融合的全球产业生态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实践提供了生动范例与可行路径。 (作者系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